台商西进
2012-08-13 07:01 来源:经济观察网 作者:韩雨亭 杜雪 鲁礼义 编辑:经济观察网
导语:在外界看来,台商们之所以将制造重心迁移到内地,人力成本是个很重要的原因。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?

 

 

经济观察报 记者 韩雨亭 杜雪 鲁礼义 大陆台商目前正面临着艰难的选择,这决定了他们未来几年企业的命运。

“这一波的经济危机比2008年更严峻!”厦门市台商投资企业协会会长黄如旭坐在台商会馆的办公室,论及台商的生存现状时语调低沉。

中国内地原材料、土地和用工成本都在不断攀升,逼着台商们不得不另辟蹊径,寻找新的投资洼地。

作为厦门台商群体的“领头羊”,黄如旭明显感受到了环境变化给企业施予的压力。他的台商朋友有的回了台湾,有的南迁东南亚,那些留守大陆的也面临几个选择:从制造业中抽身,进军房地产或文创产业;如果固守制造业,则要考虑迁移到经济相对落后,但拥有丰富劳动力的西部地区。

重庆台商协会秘书长谭顺鸿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:“我们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现象,从广东、福建等沿海地区到重庆投资的台商日益增多。”

此前不久,台湾电机电子工业同业公会发布《2011年台商投资环境及风险调查报告》,重庆是台商极力推崇的大陆投资城市,在全国排名第二,中西部第一。

更早之前,该公会认为,大陆成本将不断上扬,由此他们推出“南进策略”,建议台湾企业迁离大陆,到生产成本更廉价的地区,南迁至印度、印尼和越南。

不过部分台商却表示,越南目前的投资背景,相当于15年前大陆市场,虽有抢进的契机,但基础建设和内需消费仍稍嫌不足。

西迁或许是更明智的选择,但这意味着留守大陆的台商未来要在更加广袤的中国西部地区,开始再一次创业。

西迁重庆

“我现在还没习惯这里的生活,吃的东西都太辣了。”重庆力耀科技公司总经理饶春麒笑着说,作为刚到重庆不久的台商,他正在努力适应这里的新生活。

他所在的璧山县曾经是“西部鞋都”,近两年因为数百家台资电子配套产业公司的入驻,让这座西南地区小县城,短短3年内奇迹般地变成了“IT重镇”。

今年5月份,位于重庆璧山县长达6平方公里的“重庆台商工业园”正式运行,它将与西永微电园一道,成为中国西部的台资集中区。

重庆官方媒体用“东有昆山,西有璧山”来描述这座中国西部小城的“定位”——位于中国东部的昆山,云集了大陆60%以上的台资企业。

力耀科技是首批落户重庆台商工业园的笔电配套商,为三星、富士康、英业达等企业提供服务,且是重庆散热模块唯一的量产供应商。“目前我们的投资是3000多万人民币,不久再追加投资2000万元。”饶春麒说。

此前,饶春麒根本没想过自己会到重庆。早期,他是沿着台商们传统的投资“路线图”走。

重庆将信息产业作为吸引台资重点,璧山县为了建造“IT重镇”,2010年起,政府开始大规模关闭“污染企业”,数百家企业被强行关闭。为吸引更多台资企业,当地政府使出了浑身解数,列出了诸多优惠条件,并在台商服务方面“竭尽所能”。

因为劳资成本、政策门槛、财税制度等各种原因,长三角、珠三角地区的台商,正悄然转移“阵地”。他们瞄准了正在崛起的西南地区重镇——重庆。

重庆台商协会会长李文勋介绍,2007年以前,台商在重庆投资只位列31个省市区中的23、24名。后来,重庆市政府将HP(惠普)这样的国际品牌引进去,利用蝴蝶效应,准备借此将重庆变成“全世界最大的IT产业制造基地”。

“今年,重庆将超过福建,成为台商集中的第三大投资地。”重庆台商协会会长李文勋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。迄今为止,在渝的台商投资企业已达到了1000多家,总投资金额逾100亿元,在渝的台商有四五万人。

预计到2015年,到重庆台商工业园聚集的台资企业将超过200家,投资超过600亿元,产值超过1000亿元。

台商的集结正在显现其巨大的经济“能量”,GDP突飞猛进。经统计,2012年1至4月,璧山县GDP增速20.1%,财政收入34亿,财政收入总量全市第一。2009年,它的财政收入还位列重庆市20多名。

不仅仅因为成本

在外界看来,台商们之所以将制造重心迁移到内地,人力成本是个很重要的原因。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?

精元(重庆)电脑有限公司管理部主任蔡银和说:“成本只是部分原因,我到重庆是因为被客户牵着走。如果不跟着来,就要增加运费,我们就没竞争力。”

台湾精元电脑是全球最大的电脑键盘生产商,与重庆西永微电园的一些大企业早就有配套业务关系。2010年10月,公司成为重庆工业园的首批台资企业之一,同时,公司在上海、江西、江苏、深圳都有投资,其中最大的在江苏吴江,投资达10亿元,员工几千人。

最初,蔡银和是被重庆的优惠政策和低成本所吸引,但他很快发现“成本没有想象中那么低”。他用当地最低工资的基准给记者算了一笔账。

“我刚到璧山县时,当地最低工资标准是850元,我们到了不久,这里最低工资就上调到950元。除此以外,公司还要负责免费提供工作餐,算起来每名员工开支差不多1100~1200元。今年上半年,这里最低工资一下涨到了1050元。如果算上工作餐,不算加班费,我们每个月要花1310元。江苏也才1400元左右,所以差不了多少。更可况如果我们用最低工资,肯定招不到人。”

饶春麒的情况也差不多,他说:“我们之所以选择到重庆,完全是因为合作商的缘故。”

富士康、宏碁、广达、英业达等知名台资企业落户重庆,犹如一块巨大磁场的“吸铁石”,让众多台资配套企业也尾随而至。在台商工业园入驻的台资企业,70%为电子信息企业,2010年3月开始,许多IT配套企业到此落户,占了重庆市IT配套企业总数的1/4。

力耀科技落户重庆后,只花了不到半年时间就顺利投产。

早期,因开工企业太多,招工成了摆在饶春麒眼前最大难题。为此当地就业局出面,在县城为工业园内的笔电配套企业举办专场招聘会,还派出团队到外省建立“劳务基地”,保障企业正常生产。“尽管如此,相比我们未来的发展,劳动力仍然是一个巨大问题,”饶春麒说。“现在物价涨得很快,相对薪资也就要跟着高。我们的员工会认为,多给五百上千的也没什么意义,永远追求更高的待遇。劳力成本的优势,我认为两三年内就没有了。”

台商争夺战

从东部地区蔓延至中西部,山东、湖北、重庆、广西等早已盯上台商这块“肥肉”,各地政府都使出了浑身解数吸引台商落户本地,中西部各省市政府更是拿出巨大的政策诱饵,在土地、税收、项目审批手续上给予大尺度优惠。

例如,2011年底湖北省放宽台商投资企业出资方式,鼓励以专利、非专利技术等知识产权出资设立台商投资企业(法律法规明令禁止者除外),非货币出资额最高可占注册资本的70%。同年10月河南省淮滨县为台资企业裕盛体育公司提供宿舍楼,解决员工住宿问题。

福建省与台湾在气候和生活习性上十分相近,是台商投资大陆的重点地区之一,但它却在近几年,跟上海、江苏等地的台商“争夺战”中稍显乏力,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。

几年前,王永庆就放弃了其在厦门与福州投资医院的计划,在厦门举行的“台交会”对台湾厂商的号召力也日益减小了。

此前,福建省的相关领导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,这个最早招引台商投资的省份“放下了架子”,组团去昆山考察取经。推出系列政策以期留住台商,例如简化投资手续、准备投资建设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园等手段。尤其是“先行先试”的平潭综合试验区,在财税、注册等多项优惠政策几乎是为台商“量身定做”。

重庆是后起之秀。为了吸引更多台商到重庆投资,去年,当地政府针对台商给予了8项惠台政策,成立了重庆台湾信息产业园,并给予在重庆投资的台资企业税收、信贷、贴息、政府采购、就业等各方面优惠和特殊政策。

经济不景气,让大陆台商更加关注税收的问题。相比较台湾,同样是增值税,台湾只有5%,大陆则是17%,这个比例对于企业而言“确实太大了点”,企业所得税,台湾现在是17%,而大陆则是25%。

蔡银和说:“重庆是‘西部大开发’地区,有15%的所得税优惠政策,这或许是比较可以吸引人的地方。”

预计2015年全线贯通的渝新欧铁路,也成为重庆对外招商的“王牌”,吸引着世界各地投资者的目光,全球各大工业及物流基础设施提供商和服务商纷纷布局重庆。渝新欧铁路开通后,13天就能直达欧洲,这与此前海运37天到欧洲相比,足足缩短了20多天。李文勋表示:“这对台商来说是极大的诱惑。”

根据李文勋介绍,作为重庆台商协会的会长,他将有几项工作:建立台湾中小企业工业园,目前已在铜梁县签约;设立台商综合大楼,这相当于台商总部基地,集办公、展览、休闲、美食于一体;此外,台商协会还将开办台商子女学校、担保公司、小贷公司、综合医院等。

“这是一项庞大而系统的工程。这么大规模的台商到了重庆,大部分都在30~40岁左右,在重庆工作,家庭和孩子成长就非常重要。因为两岸的教科书不太一样,如果台商把子女放到大陆学校读书,之后孩子回到台湾就没办法对接。我们主要是为台商年轻的这一代着想,让台商来这边,人员的调动没有后顾之忧。”李文勋说,他另一个身份是重庆百吉集团董事长,也是重庆第一代台商。

重庆为了争夺台商做出了很多努力,但劣势依然存在。饶春麒观察到:“虽然现在很多台商纷纷到重庆投资,但是大部分都是以分厂为主,大陆总部过来的很少”。

对此,蔡银和表示,相比深圳、江苏这些发达地区,虽然重庆为了招商引资在政府职能上有所创新,但行政效率方面却远不及那些地区。

他偶尔也将重庆与深圳员工进行对比:“深圳地区最低工资水平在全国较高,但员工做事效率很高,员工通常不会选择不加班的公司上班,他们希望多赚一点钱回故乡。重庆这边是本地和附近的人,年轻人既要工作轻松,又要挣钱多,长久下去势必会影响工业生产的竞争力。”

(本报记者杜远亦有贡献)

 

经济观察网相关产品